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自组建以来,立足于退役军人工作实际,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,着力搭建服务载体平台,狠抓退役军人服务中心(站)建设发展,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,搞高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水平,提升退役军人政治地位,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,赢得退役军人广泛赞誉。
一、机构编制配备到位,确保有人员办事
深入贯彻《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、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<关于健全完善全省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>的通知》(鲁办发电【2019】47号)要求,结合我区实际,将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,由股级调整为副科级事业单位,编制由原来10名增加到17名,设主任1名。现有在编人员16名,缺编1人已列入2020年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。在各镇(街)设立退役军人服务站,按照辖区退役军人1:500的比例配备工作人员,全区镇(街)共设编制41名,最多镇(街)4名,最少2名。通过士官转业选岗,分配至镇(街)退役军人服务站12人。各村(居)退役军人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。至目前,全区镇(街)村(居)退役军人服务站实现人员全额配备,为退役军人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员保证。
二、 场所设施建设到位,确保有地方办事
大力推进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、镇(街)村(居)退役军人服务站等“一中心两站”建设。投资130万元,在退役军人事务局一楼建设了450平方米的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,设立服务大厅、退役军人接待室、退役军人信访接待大厅、心理疏导室、军人之家、多功能厅、图书室、监控室、档案室等服务场所,打造成为了威海市县级服务中心的观摩示范点。整合局机关各科室对外审批服务项目,从优抚、安置、双拥、权益维护、服务中心等科室,抽调7名工作人员进驻服务大厅联合办公,提供一站式服务,让办事群众少跑腿。先后召开镇(街)服务站建设会议5次,组织各镇(街)服务站相关人员到乳山、环翠等地进行观摩学习,组织开展专题业务培训3次。各镇(街)村(居)积极行动,镇级服务站按照至少具备服务大厅、接待室、军人之家等三大场所,突出三个到位,即“人员到位”、“经费到位”、“政治文化建设到位”。村级服务站按照“一套牌子、一个服务窗口、一本台帐、一套制度、一面荣誉墙”等六个一标准建设。目前,全区共建设镇级退役军人服务站15个,社区级退役军人服务站25个,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486个,退役军人联络点140个,搭建了联系全区退役军人的桥梁纽带,成为集业务开展、党的建设、思想政治教育、走访慰问、帮扶解困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。
三、体制机制完善到位,确保高标准办事
一是加大规章制度完善落实力度。着力健全完善各类规章制度,在区服务中心、镇(街)村(居)服务站制度上墙,悬挂工作职责、服务守则、服务承诺、服务流程图、接待流程图等。在区服务中心设置权益保障、安置、优抚、双拥等服务窗口,制定出台了《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管理规定》《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考核办法》,从服务态度、工作纪律、内务卫生、事项办理等4个方面量化考核。在镇(街)村(居)服务站设置退役军人事务窗口,明晰人员职责分工,为本辖区退役军人提供服务。
二是加大帮扶解困工作力度。建立常态化帮扶工作机制,以退役军人服务中心(站)为平台,在全区开展大走访活动,详细了解退役军人个人信息、生活状况,填写《退役军人台账卡》《退役军人走访帮扶台账卡》,发放亲情联系卡2.6万份,梳理5大类、16个方面困难需求,重点对因病、因灾、因车祸等致贫的退役军人家庭给予特别关爱,缓解经济压力。今年以来,投入救助资金32万元,救助生活困难退役军人150余人、突发意外困难家庭4人、特困企业军转干部42人,帮助退役军人解决各类实际困难130多件。
三是加大示范型服务中心(站)创建力度。参照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(站)创建标准,召开全局各科室工作会议,从组织领导、文化建设、运行保障、业务开展、思想政治、就业创业、矛盾排查、困难帮扶等10个方面75项指标,逐条对照,细化分工,确保责任到人,落实到位。今年以来,全区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,着力完善软硬件设施,突出政治文化环境建设,积极创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(站)。其中,龙山街道服务站与武装部共建共享模式,成为全区示范型服务站创建的典范。葛家、泽头、泽库、天福等镇(街)服务站建设走在了全区的前列,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。计划6月底前全区服务中心(站)全部达标,迎接上级考核验收,推动区镇退役军人服务中心(站)发展取得新突破,为全区退役军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