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龙山街道把信用建设深度嵌入乡村治理全领域,与农村党建、新时代文明实践、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等乡村振兴中心工作相结合,用“信用+”穿针引线,结合实际工作,积极探索创新。
一、信用合作社里丰收忙,群众跟着奔小康
“看看我们这地瓜,烤着吃都流油的甜,都是5月份种上的,眼下是这批地瓜的第一茬大丰收!”
又是一年丰收时,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地瓜种植区,微微泛黄的沙土地上,几台机器轮番上阵,打秧机先割地瓜叶,收割机跟在其后翻起红薯田垄,鲜红硕大的红薯经筛土、过滤,散落在地面上,几名社员紧随其后,把还带着泥土的红薯装入筐中,进行分拣、整装,等待销售,人工相互配合,一派喜气洋洋的丰收景象。
马家汤后村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信用体系建设有机结合,激活村集体经济,提升乡村治理水平。依托经济发展作物种植优势,制定合作社信用积分评价办法,将村民上山种植、提供农业机械、参与志愿服务等纳入信用评价体系,信用积分低于1000分的股民,按规定予以清退。目前,全村村民共有140余人次因此种做法获得信用积分。
支部有作为,集体有收益,群众得实惠。马家汤后村以党建“引路”、合作社“铺路”、信用体系“护路”,将党组织与群众拧在一起,把昔日山脚下的荒地变成了如今的致富聚宝盆,推动乡村振兴蓬勃发展。
二、信用助力幸福餐桌,暖胃更暖心
临近中午,王家疃村的志愿者们有的在擦桌子,有得在分餐,有得在搀扶腿脚不便的老人就坐,井然有序,各司其职很是忙碌。
80多岁的李大姨指着眼前的饭菜说:“赶上好时候啦!共产党好啊,党的政策好,让我们这些老人都能吃到热乎乎可口的饭菜,这是咱老百姓的福气啊!”一旁的刘大姨笑得合不拢嘴,抢着说:“以前光在电视上看人家大城市的老人食堂怎么好,现在咱自己的家门口也有了幸福餐桌,以后就是别人羡慕咱们啦!哈哈哈……”餐厅里欢声笑语一片欢乐祥和,有的老俩口相濡以沫,有的邻里互相寒喧,老人们品味着饭香,拉着家常,慢慢嚼出了幸福的味道。“慢慢吃,小心别烫着,不够咱继续加”,志愿者们忙碌地服务问侯着,处处闪耀着诚信金辉。
王家疃村针对村内高龄老人多、“就餐难”这一民生痛点,以小切口撬动民生大工程,整合多方资源,探索实施“党建聚力,信用支撑”模式,合力推进幸福餐桌生根发芽。通过“信用+志愿”模式,鼓励村志愿者参与到幸福餐桌的日常运营中,根据志愿服务时长赋予个人信用加分,有了个人信用积分可以到村内信用超市兑换物品,“幸福餐桌”又成为志愿者们奉献爱心的新阵地。
小餐桌大民生,办实事暖心窝。看似小事,却是民生大事,不仅温暖老人胃,更能温暖老人心。
龙山街道把信用“进农村”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,全面推进信用“五进”工程,创新信用管理,扩大信用应用,以党建引领带动开展多项志愿服务活动,不断丰富信用超市、“幸福餐桌”、“便民服务站”等信用惠民场景,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信用带来的实惠,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,全面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和基层治理水平。(刘子铭)